【“六一”儿童节】唤醒不同年代的童年记忆

来源: 巴中晚报  时间: 2020-06-01 11:50:04
  童年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却又是那么短暂。每个人都会长大,童年终将远去,只能变成美好的回忆。也许有些事情总会模糊,但我们童年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首歌或者一句话,却可能时常萦绕在心底,走到哪里都记忆犹新。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我们再次回想起那些声音时,一定会充满感慨。
 
  60后陈国兵

  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激励他参军报国
 
  今年55岁的陈国兵是一名退伍老兵,在他童年时,听得最多的歌曲是红歌,但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当属《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陈国兵随即哼唱起来,虽已过去几十年,但从他口里唱出的歌词没有半点差错。
 
  陈国兵说,对于他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唱红歌,而这首歌曲是他母亲教他的。陈国兵的母亲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在家做农活时常会哼唱这首歌曲,陈国兵也是在那时学会了这首歌。正是这首歌曲让陈国兵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奋斗,建设国家,争取见到毛主席。
 
  虽然会唱这首歌,但从没见过正确的歌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国兵都以为歌词中的“金山”是“景山”,因为北京有座景山公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才知道自己唱错了一个字。1982年,陈国兵应征入伍,后来也有机会到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也算完成了他儿时的一个梦想。
 
  “总的来说,我们的童年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但一样很快乐。”陈国兵说,如今母亲年近90,身体还不错,“只要看到母亲健在,我就高兴,有时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70后王强

  “孔融让梨”让兄弟俩学会谦让
 
  70后市民王强有一个弟弟,比他小2岁,由于年龄相差不大,和大多数小孩一样,小时候两人经常发生矛盾。但有一次,父亲为他们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他记忆深刻,受此影响,后来兄弟二人学会了谦让。
 
  他清晰地记得,在他10岁时,为争夺一个父亲制作的铁环,兄弟二人在家大打出手,相互在手臂和脸上留下了一条条指甲印。父亲得知后,生气地立马从地里赶回家,对兄弟俩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很奇怪,那次父亲并没有打我,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王强说,他至今仍记得孔融的谦让有礼。
 
  从那以后,王强很少再和弟弟发生矛盾。直到现在,兄弟二人都已成家,每每谈及这个故事,总对父亲充满敬佩。
 
  80后何彪

  《山里有座庙》的故事陪伴他整个童年
 
  10岁以前,作为“80后”的何彪几乎都住在外爷家,跟随外爷外婆长大,外爷讲的《山里有座庙》的故事几乎是他童年唯一听长辈讲过的故事。
 
  “以前经常和外爷在院子里乘凉,躺在外爷怀里,望着夜空繁星,缠着外爷讲故事,外爷拗不过,讲得最多的故事是《山里有座庙》。”何彪说,虽然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并无多大意思,但那时总是乐此不疲。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何彪说,在凉风习习的夏夜,这个故事“循环”不了几次,他就睡着了。
 
  何彪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一直在他脑海里,一个摇篮曲般的故事陪伴他多少个美好的童年夜晚。如今,外爷的坟头已经青草悠悠,他也走出大山,几年难得回去一次,唯有看见夜空繁星时忍不住回想起这个“故事”。
 
  90后吴娟

  爷爷教的《锄禾》让她懂得珍惜粮食
 
  市民吴娟的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饱读诗书的吴老太爷教吴娟背诵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虽然吴娟在2岁多时就能背诵,但真正理解是在9岁。
 
  小孩子很少有规规矩矩吃饭的时候,吴娟也不例外,要么将饭菜掉落一地,要么父母劝很久才吃。吴娟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放学回家,为尽快和小伙伴玩耍,吃饭时她只是胡乱吃了几口饭菜,不仅碗里剩下很多,还掉落一地。
 
  “当时爷爷很生气,第一次用他经常使用的戒尺打了我,我当时就痛哭了。”吴娟记得,爷爷指着地上的饭菜说,“你这么浪费粮食,知道可惜吗?今年大旱,种点庄稼不容易,你反而糟蹋粮食,我让你背的《锄禾》,真是白背了。”从那以后,吴娟很少剩饭,从小养成了“光盘”习惯。
 
  吴娟说,虽然爷爷是个严厉的人,但培养了她很多好习惯,现在依然十分受用。“如夹菜不准在盘子里挑挑拣拣,不准一直只吃自己喜欢的菜而不顾别人,吃完饭要将自己的碗筷收走等。”如今,吴娟已成家立业,她也将《锄禾》和这些生活习惯教给自己的孩子。(严波)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