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区:坚持生态优先 加快文旅融合

来源:   时间: 2024-02-18 09:38:17

  自去年入冬以来,光雾山连降几场大雪。百里光雾山,披上了雪白绒装。茫茫雪原,犹如一幅壮丽的冬日素描。游客乘兴而来,赏香炉山雪景奇观,看燕子岩风痕雪迹……仿佛翻开地理风光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在巴中文旅新区体现得淋漓尽致。成立3年来,文旅新区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正在16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描绘出天蓝、地绿、水清的新画卷,致力建成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内陆养生福地。

  从“怕雪”到“盼雪”实现景区四季皆可游

  去年底,在第九届四川光雾山国际冰雪节开幕之际,新建成的燕子岭客运索道正式投运,将原本2小时的登山时长缩短至5分钟。这条索道的建成破解了交通难题,让光雾山景区燕子岭区域“冬季闭园”成为历史。

  文旅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徐松林介绍,修建燕子岭客运索道是为了改变景区“靠天吃饭”的局面,过去冬天雪大路滑,为了保障游客安全,燕子岭区域基本是闭园状态,景区整体收入也会大幅减少。

  交通出行困难解决,但受天气影响依然较大。徐松林说,“靠天吃饭”是自然风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困则思变。2月5日,在景区的大坝滑雪场内,不少游客正在滑雪嬉戏,雪地摩托、碰碰球等项目都排起了长队。“这里夏天是一块滑草场。”徐松林说,通过人工造雪等方式,滑草场“摇身一变”成为滑雪场,实现景区收益最大化。

  过去,受制于交通,很多游客把光雾山当成“歇脚点”,过夜率极低。为此,光雾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与米仓古道结合,推出行浸式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填补了巴中夜游市场空白,让景区过夜游客增长率逐年攀升,《梦境光雾山》还入选文旅部沉浸式夜游示范案例。

  光雾山景区的探索,是文旅新区发展四季旅游的一个缩影。重构市场定位,文旅新区着力打造四季全时景区,形成“春天赏高山杜鹃,夏天去避暑纳凉,秋天看漫山红叶,冬天玩皑皑白雪”的景区特色,并配合每个季节的游玩特性,推出相应的文旅节气活动来吸引游客,推动景区收入不断增长。

  在文旅新区,“四季游”不止光雾山一个选项。诺水河、空山天盆等景区,凭借独特的气候、良好的生态、壮美的风光、优质的服务等迎来一批又一批旅客观光、休闲、度假。

  加大康养、运动、休闲、娱乐等旅游业态开发,开工建设儿童卡丁车、亲子乐园、红叶山地飞车、玻璃水滑道等体验式游乐项目,成功承办2023年春季旅游促销和四川诺水河溶洞避暑季活动,东方卫视《极限挑战》走进光雾山实景拍摄,3万余名中小学生到光雾山、诺水河开展研学旅行……自成立以来,文旅新区不断提档升级,游客可游、可玩、可看、可体验的更丰富了。去年,文旅新区累计接待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2%、53.5%。

  “2024年,我们将以更高水平办好‘四大节’会,配套举办兰花展、菊花展、体育赛事、冰雪运动系列活动,丰富业态、延长周期,做强‘四季旅游’,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增速不低于35%。”文旅新区党工委书记王清平表示。

  从“景区”到“全域”形成文旅发展新格局

  日前,在通江县诺水河镇米仓大道一标段项目建设现场,工人师傅爬上近50米高的钢架,在近70度的斜坡上,他们要硬生生地搭出一条路来。

  “项目需要穿越崇山峻岭,只能遇山钻洞、遇河架桥,桥隧比近70%,施工难度很大。”文旅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晟说,这是巴中北部山区的唯一一条横向通道。“建成后,将串联起沿线的7个重要景区,从诺水河景区到光雾山景区,车程将从现在的近四个小时缩短到四十分钟左右。”

  米仓大道的建设对于推进文旅新区全域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在文旅新区,有喀斯特地貌沧海桑田的神奇壮阔,有高山杜鹃迎风怒放的欣欣向荣,有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象,还有米仓古道传承千年的历史余音……亿万年的自然山水、五千年的人文之韵在此交相辉映。从“景点”到“全域”,文旅新区一直在破题。

  自成立以来,文旅新区便布局“一轴两核三片多组团”发展空间:以米仓大道为“轴”,搭建全域发展主框架,以光雾山、诺水河精品景区为重点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关坝、两河口两个交通枢纽为东西片旅游集散地打造新区“一区两地”,建设“两个产业核心集群”;构建大光雾山休闲度假、大诺水河洞天疗愈、大神门运动康养“三大产业片区”和以“巴人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度假区、度假村“多个组团”,推动全域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通过实施“旅游+”,文旅新区不断推进文化、农业、康养、工业、研学、体育等与旅游业共融互促发展,切实把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文旅新区充分发挥“主引擎”作用,采取融资担保、运营补贴等多种模式开发文旅资源,完善“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大产品体系,推动文旅康养产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如今,文旅新区以旅游为纽带、康养为载体、生态为底色,聚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开辟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空间,逐渐形成了全民、全域、全时文旅康养发展的新格局,不断释放全域旅游新动能。

  从“一产”到“三产”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去年国庆假期前,集度假民宿、星空营地、田园观光、生态休闲、户外体验于一体的自在光雾山度假民宿和普陀自在云端星空营地项目正式开业,拉开了光雾山休闲旅游和露营大幕。

  民宿和营地开业以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光雾山游玩打卡,感受回归自然的舒适,受益的还有当地的居民。村民吴琴便是其中之一。

  谈及这些年个人生活的改变,她打开了话匣子。10多年前,吴琴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外出务工,后来随着光雾山景区知名度提升,她和丈夫便辞职回家,将旧房改造成了民宿,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特别是文旅新区成立后,随着一个个项目在文旅新区开工建设,同样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吴琴去年常在燕子岩客运索道(东段)项目务工,主要做些卫生打扫、物品搬运等相对轻松的活儿,每天可收入200元。

  “以前经济以农业为主,想要增加收入,一家人都要外出务工。现在家里就能挣钱了,谁还出去打工?”吴琴一边翻转着烧烤架,一边感慨文旅新区旅游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来游玩的人多了,大家的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农家乐由“夏天乐”变成“常年乐”,村民收入也节节高。李晟说,“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百姓受益颇多,新区近80%的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全域旅游奏响“富民曲”。文旅新区创新“企业带头、大户示范、农户参与”模式,开发高山有机食品和旅游延链产品,开发“光雾山臻”“洞天有渔”“关见粮鸡”“牛气空山”“羊出神门”“醇正贵民”“红军灶台”等20余个乡村地标特色美食品牌。探索“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文旅车间”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文旅业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为强化项目带动,文旅新区高效推进米仓大道、燕子岩索道、普陀生态牧场、岩房民宿、铁炉坝体育公园等文旅项目建设。目前,米仓山最美红叶骑游道、大坝最美星空露营地深受游客青睐。文旅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建成后,可容纳2.5万人常住康养,年吸引20万人次游客到此休闲康养度假,可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业3000余人次,实现群众家门口增收致富。

  文旅新区坚持“文旅康养首位突破、集体经济融合成势”的发展路子,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社,形成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格局,积极招引多家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形成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同时,通过国际红叶节、国际溶洞节、采摘节、品鉴节等文旅活动,带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品牌体系发展,打通产品连接通道,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如今,在文旅新区,越来越多的村民深刻地感受到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首位产业”的突破发展,一幕幕文旅深度融合、全域旅游遍地开花的大戏持续上演,奏响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合奏曲。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让文旅新区在新一轮的生态绿色发展中勇立潮头。(袁静 杜沅嫒 付海旭)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