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奋力开创文化建设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   时间: 2024-01-12 09:33:47

  度假胜地,红色通江。“中国红军之乡”“中国溶洞之乡”“中国银耳之乡”、成功创建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这是通江县获得的美誉。

  通江地处川陕交界处大巴山、米仓山南麓。在这里,神秘的巴人文化诉说着远古传奇,厚重的红色文化铭刻着峥嵘岁月,奇绝的溶洞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味美的通江银耳令人流连忘返,灿烂的民俗文化绘就绚丽画卷。

  回望过去一年,通江县坚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省、市安排部署,聚焦国省示范创建,发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多元富集优势,对标对表、统筹联动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奋力开创文化建设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立足核心优势

  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绽放绚丽光彩

  提及通江旅游,红色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通江最大的优势所在。

  这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作为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在通江比比皆是,通江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

  去年5月8日,通江县文物保护中心“红色标语”调查组根据麻石镇居民提供的线索,在该镇土顶子村发现两幅红军石刻标语。经初步勘探,确定为1933年上半年红四方面军红十一师政治部錾刻。

  这是打开历史尘封、重现的又一处石刻标语。1932年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这一历史时期,为了宣传政策、组织群众、发展生产、震慑敌人,在通江境内錾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根据地各县(市)之冠。

  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毛浴古镇、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谈到县内的红色文物,每个通江儿女都如数家珍。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通江县入围省文旅厅支持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录。对于此次重大机遇,通江县紧紧抓在手上。

  聚焦“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通江县着力规划引领,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编制《川陕苏区王坪旅游区总体规划》等12个重点规划,明确创建区“一核两廊三组团十景点”空间规划布局。

  着力基础配套,围绕红色+研学+康养+文创等“六个融合”主题,联网加密基础配套设施,王坪烈士陵园及周边环境提升全面完成,镇广高速王通段建成通车、北段加快建设,创建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持续优化。着力文化赋能,编纂史料专著20部,拍摄专题片8部,打造主题微党课31堂,王坪景区入选“省十佳旅游景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4A景区”,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红军劲旅·丰碑永存》主题陈列获中宣部肯定性批复。

  坚持保护为先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通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土地上,散落着国家传统村落16个、省传统村落37个,各村各美其美、独具特色。

  从通江县城驱车沿着山路出发,1小时后便到达位于泥溪镇内素有“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美誉的梨园坝古村落。

  村落不大,数十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呈梯次分布,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从山脚到半山腰的缓坡平台上。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潺潺溪水流过、声声鸡鸣犬吠,恍若一处世外桃源。

  过去一年,梨园坝村等核心区传统建筑、古井古路、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得到进一步修缮保护。生态游、休闲游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召回来了在外打拼的游子。从美丽环境到美丽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农家乐开办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新岗位,日子越过越幸福、越过越甜蜜。

  “我们充分利用国家传统村落文化优势,采取文旅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发展巴山民宿、农家乐十余家,通过梨园古村、民宿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拉动乡村旅游发展。”泥溪镇党委书记景中表示。

  而在沙溪镇红云崖村,当地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打造村史馆、新乡贤馆、国学馆、长院子民俗文化体验等板块,在擦亮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振兴内涵。

  面对以古村落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通江县坚持保护为先,印发《通江县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争取国省专项资金6250万元,完成梨园坝村等核心区传统建筑、古井古路、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修缮保护,传统村落道路畅通率、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

  坚持利用为基,整合村史馆、民俗馆、传统院落等资源,结合乡村振兴联动打造红云崖等国省示范村落8个,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创建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3个,位于兴隆镇的翰林村“三李故居”古韵悠长。

  坚持传承为本,建成省级非遗工坊5家,设立蜀绣等传习所4个,培养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05人,去年,免费开展非遗技艺培训635场次、组织传习活动3000余人次,“巴山剪纸非遗工坊”被评为省级优秀工坊,《巴山剪纸“剪”出幸福花开》被评为省“文化和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聚力管护一体

  历史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华

  通江地处米仓山南麓,为出入川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通江“形势”,为“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

  其中,坐落在擂鼓寨村的擂鼓寨遗址见证着古巴人5000多年历史,西魏置县来已有1400多年历史,三国、隋唐、明清、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擂鼓寨文化陈列室里,一件件造型精致、光滑黝黑的石器,一片片或大或小、或橙或黑的陶器,宛若天上的星辰坠落人间。

  历史文化保护一直是通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

  聚力管护一体,通江县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编制得汉城历史文化景区等26个专项规划,统筹管护不可移动文物817处、可移动文物9868件,国省市级文保单位178处264点。聚力上争外引,争取国省专项资金3亿元,市场招引社会资本近2亿元,实施千佛岩石窟本体保护等项目38个,完成总医院旧址群等5处文保单位产权征收,毛浴镇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推动历史文化多元利用,也被提上日程。

  日前,由通江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四川省歌舞剧院携手打造的大型红色题材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优秀剧目”,系全省唯一。

  这部作品作为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集中扶持项目以及“我心目中最喜爱的红色剧目”入选作品,此次荣登厦门的舞台,再一次生动地为观众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红色故事,讴歌了红色精神,传承了红色根脉。

  为更好推动历史文化多元利用,通江建成48个场馆、举办56次主题陈列,《红旗漫卷大巴山》被中宣部推介为“建党百年精品展陈”,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山花奖,版画《消失的农耕符号》等获省文华美术奖。

  日前,经公示,通江县入选四川省2023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县域试点提名单位,为通江历史文化保护写下实至名归的注脚。

  聚焦诗与远方

  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通江现有规上文化企业21家,A级旅游景区9个,是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天府旅游名县。

  日前,第四届T12中国西部文旅发展峰会暨2023中国西部文旅总评榜颁奖典礼在重庆巫山举行,“通江花月夜”获评2023中国西部夜游新场景,系全省唯一。

  花月流彩辉如昼,银花璀璨耀山河。每当暮色四合、彤云向晚时分,通江高明湖畔流光溢彩、璀璨夺目。随着“通江花月夜”灯盏渐次亮起,这里变成了一个绚丽斑斓的光影世界。作为国内首个以银耳文化为主题的公园,“通江花月夜”被称作最具特色的“川东北不夜城”,利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给观众们带来极致的视觉盛宴。

  去年1月18日,由通江县投资、西安文旅集团策划的通江首个大型夜游项目——“通江花月夜”正式开门迎客。作为通江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的创新尝试,项目取得巨大成功。

  “通江花月夜”的成功并非偶然。“项目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从单纯的观光向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转变。”西旅集团“通江花月夜”项目总经理李渭滨认为,项目坚持业态创新思维,把准时代之脉、解决游客所需,以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氛围,赢得了游客的青睐和口碑。

  厚重“红色”与生态“绿色”,是通江最靓丽的底色,也是通江最为突出的核心资源。

  过去一年,通江紧扣“首届四川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任务,强化业态融合,联动打造2个红色名镇、2个天府旅游名村,“银耳原乡·洞天福地”等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王坪综合实践教育营地投入运营,金堂村礼盒等文创产品获省特色旅游大赛“金奖”。

  在强化项目带动方面,不仅“通江花月夜”夜游项目竣工开园,白石寺红色文旅特色小镇二期、南教城森林康养中心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唱歌镇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王坪景区获评“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

  为强化活动牵引,通江高质量承办首届川渝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第十一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举办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大会,5D行浸式实景演绎《银耳传奇》常态演出,《巴风流韵》提档升级,全国冬季村晚即将开演。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迈步新征程,通江将以示范创建为载体、项目建设为抓手、提质增效为重点,进一步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为文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李云良)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