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退休干部刘良均家庭:勤俭节约不浪费 良好家风代代传

来源: 巴中日报  时间: 2020-11-18 10:35:10
刘良均和家里用了60多年的凳子多年的凳子。
 
  通江县退休干部刘良均作为一个40年代出生的人,面对如今丰衣足食的生活,也未曾忘记过去“一个小铁罐,一家十口吃”的艰难岁月。他时常将“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作为家训,教导儿孙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一日三餐。几十年来,在刘良均的影响下,儿子刘洋时刻牢记父亲教诲,无论是在单位食堂,还是在家里吃饭,都是少量多次取餐,生怕因吃不完而浪费掉一菜一蔬。就连5岁的小孙女刘若云,也将“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作为口头禅,还一字一句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
 
  一张拥有60年历史的凳子,一个红漆全都凋落的箱子,一口几次搬家都舍不得扔的油缸……这些老物件在刘良均家里随处可见。“许多老物件真的舍不得丢掉,一方面是能用尽量用,不铺张浪费,另一方面也是提醒着我们一家人,无论以后生活多么好过,艰难困苦的日子不能忘,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刘良均说。

  爷爷刘良均:“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今年76岁的刘良均出生于一个农村的十口之家,除了父母,他还有1个姐姐和6个弟弟妹妹。关于小时候家中的伙食情况,令刘良均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家大小经常围着一口小铁罐,等着分饭吃的情景。“那时候家中经常都是人多饭少不够分。每当揭开那口被大火熏得漆黑的铁罐,也只是一些少量的土豆、红薯、胡豆等拌着零星的杂粮面粉。”
 
  为了年幼长身体的弟弟妹妹能吃到更多的“杂粮饭”,作为家中大哥的刘良均,曾告诉父亲自己最喜欢吃的就是胡豆。时隔几十年,刘良均笑着说:“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吃胡豆。没办法,家里姊妹多,杂粮都不够吃。”
 
  数十载光阴过去,刘良均早已从一名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刘良均时不时还会和老伴儿一起买菜、下厨。在他们家,每到饭点,三代人都会默契地践行“光盘行动”。
 
  “从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走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虽然我们早已不再饿肚子,但我无法忍受浪费粮食的行为。”刘良均说,家里每天做饭前都会根据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备餐,坚决做到不浪费粮食。
 
  爸爸刘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父亲刘良均几十年如一日的影响下,今年41岁的通江县电力公司职工刘洋,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食堂或外出就餐,都从来不会浪费一丝一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刘洋而言,这不仅仅是父亲从小教给自己的警语,更是一种需要传承下去的美德。
 
  刘洋回忆,在他上学的时候,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不错,父亲为了鼓励他,特意允许他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到外面吃饭。小小年纪的刘洋为了自己在朋友面前有“面子”,大手大脚点了许多菜,也浪费了不少。“那次,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让我印象深刻。”刘洋说。
 
  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刘洋也像父亲教导自己一样教育孩子。如今,刘洋一家不时在外就餐,他都会带上一个打包盒。“有时候不清楚餐馆菜品的分量,万一点多了打包回来下顿热热吃。”刘洋说。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洋在家学会了不少新菜。在买菜做饭的过程中,他还总结了许多合理利用食材、避免浪费的招数。比如,包饺子没用完的饺子皮,可以包点苹果,给女儿做苹果派当早餐。
 
  孙女刘若云:"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今年还在上幼儿园的5岁小孙女刘若云,在家人的熏陶下,从小便养成了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爷爷刘良均欣慰地说:“每次带她去超市买东西,她自己都会只选一袋零食,避免因吃不了而浪费。”
 
  爸爸刘洋说,小若云在2岁时,便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诗句。虽然年幼的她可能当时并不知道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却也慢慢地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如今,“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已成为小若云的口头禅,她还时常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
 
  据刘若云就读的幼儿园老师介绍,好几次在食堂吃饭,小若云担心吃不完盘里的食物,都会提前告诉老师不要给她盛那么多。
 
  不浪费一箪一食,不辜负一菜一蔬。几十年来,刘良均一家人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传了三代人。未来,刘良均希望后辈们能将好家风传承下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张喻萱)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