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开源”监管 打造“透明”餐饮

来源: 巴中日报  时间: 2020-12-23 12:03:4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加强对食品安全全流程监管,创新开展三个“开源”工作方法,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食材抽检“开源”。创新开展“入市端口检”,对首次进入我市经营销售的大宗食品,对餐饮服务企业、食堂、医院医用营养食品等首次使用环节的食品、原料及其附属其他产品开展监督抽检,并定期邀请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参与“你点我捡”工作,根据网络征集热点食材和大众评选的常见食材开展随机抽检,实时发布抽检结果报告,提升抽检结果的公信力。目前,正在对30大类5060个批次的食品开展抽检工作,其中“入市端口检”项目1200批次,疫情期间“菜篮子”“米袋子”抽检425批次。
 
  过程监督“开源”。推动全市1234家中小学食堂、星级宾馆、医疗机构食堂及重点餐饮企业入驻“智慧食安”,放开后厨加工监控视频直播观看权限和线上反馈举报权限,引导社会大众对餐饮行业加工全过程进行线上监管,及时反馈和举报餐饮行业不规范操作及违规违法行为。同时,利用线上新媒体举办“眼见为食”直播活动,吸引20万网友关注,1000余名网友互动,线上线下同步参与监管,不断提升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实现全民共治共享的效果。
 
  评定等级“开源”。线上运用“智慧食安”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各入驻餐饮服务单位原材料购进情况、规范操作情况、证照资质情况进行评定,线下运用“网格化”监管对730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日常食品安全风险评定,同时综合对餐饮经营者食品安全知识考核评定,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综合评定,列出A、B、C三个等级在线上线下予以公示,引导消费者选择评定等级较高的餐饮服务单位消费就餐,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张维)
 
  ■知识链接

  如何判别伪劣食品?
 
  伪劣食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们在日常购物时却难以识别。防范“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记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强化食品安全自我防范,以期使伪劣食品因缺乏市场而退出市场。
 
  一防“艳”。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像蜡果一样又大又红又亮、咸菜梗亮黄诱人、瓶装的蕨菜鲜绿不褪色等,要留个心眼,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问题?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品的危害。
 
  三防“长”。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3℃贮藏的包装熟肉禽类产品采用巴氏杀菌的,保质期一般为7—30天。
 
  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
 
  六防“低”。“低”是指在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价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猫腻”。
 
  七防“散”。散就是散装食品,有些集贸市场销售的散装豆制品、散装熟食、酱菜等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
 
 

上一篇:

下一篇: 巴城:浪费过去时 节约进行时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