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以文化人筑文明之基

来源: 巴中日报  时间: 2020-09-30 11:48:31
市民在市图书馆充电学习
 
  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滋养。为让广大市民在丰富的精神食粮中乐享健康生活,提升文明素养,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我市自2015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文化繁荣,使文化力量助力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引精品剧目 陶冶高尚情操
 
  “太精彩了,能在家门口欣赏到《枉凝眉》这么精彩的曲目,多亏了‘精品剧目进巴中’惠民活动。”市民严洁告诉记者。
 
  严洁所说的《枉凝眉》,是市文广旅局引进的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红楼梦》专场音乐会中的一首曲目。据了解,这场音乐会已于日前在巴州剧院顺利演出。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增强文化供给能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我市积极与国家、省级艺术院团对接洽谈,拓展剧目来源,加大精品剧目引进力度。自活动开展以来,共引进话剧《保尔·冬妮娅》、音乐剧《我是川军》、川剧《江姐》、儿童剧《猪猪侠》《哪吒》、舞剧《追寻香格里拉》、四川音乐学院民乐音乐会《梦·红楼》等精品剧目20余台40场次左右。
 
  “售票量由原来的不足60%增长到90%左右,观众由原来的‘等靠要’逐步转变为主动购票,文化消费的习惯得到有效培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该负责人介绍。
 
  除引进精品剧目,我市还大力打造本地文艺精品,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川剧《挂印知县》、大型民俗音画《下里巴人》、大型民族歌舞《巴山恋歌》、大型曲艺情景剧《望红台》、话剧《滴灌》等项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览宣传。四川扬琴《蜀道》《黄荆树》、舞蹈《就爱那片田》、表演唱《哈哈响》获第二届四川艺术节群星奖,川剧小品《巴山小店》获四川省第十七届戏剧(小品)比赛三等奖,四川清音《妹笑芦笋醉花生》获得四川省第四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二等奖……
 
  送文化下乡 引领乡风文明
 
  9月26日,2020年“万人赏月诵中秋”平昌分会场暨三十二梁“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演出活动在平昌三十二梁景区举行。朗诵《明月几时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合唱《奋进吧平昌》、川剧《变脸》、四川灯戏《打三朝》……一个个精彩节目既接地气,又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引得群众连连叫好。
 
  这是我市“送文化下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精彩而又丰富的文艺表演结合“送文化下乡”“脱贫攻坚专题汇演”等活动陆续在我市各乡村展开,既丰富了基层百姓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老百姓的文明素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据统计,仅2019年,我市开展文艺演出、图书图画展览、文化讲座等“送文化下乡”活动468场次,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活动1500多场次,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开展“秦巴大讲堂”“晏阳初大讲堂”“律动巴山”“集州欢歌”等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加强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满足了新时代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要。
 
  建文化阵地 构筑精神家园
 
  在巴城回风社区,“城市书房”虽然占地不大,却总是人气旺盛。在这个总面积60余平方米、藏书2500余册的“城市书房”里,环境优雅舒适,政治、经济、科学、文学等各类别书籍涵盖广泛,让社区、周边居民有了看书的好地方。
 
  如今,在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农家书屋”,当地村民王成雄翻阅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感慨道:“以前从来没想过吃饱穿暖还能有看书的地方!以前空闲打麻将的日子,如今成了翻书看报学知识的时间。”
 
  我市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文化阵地基础,让城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全市6个图书馆、6个文化馆、3个美术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8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2367个村文化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并通过错时延时开放,不断提升免费开放水平,有效满足了群众读书看报、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公共文化鉴赏等基本文化需求。
 
  以文化人,移风易俗。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植根巴中城乡,以各种方式融入人们生活,在人们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描绘出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蔡永明)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