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隧道专家到米仓山隧道取经

来源: 巴中晚报  时间: 2019-12-04 11:47:36
隧道巴中端
 
  12月1日,已通车运营一年的巴陕高速米仓山隧道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在川参加第十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论坛的60余名嘉宾。该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主办,云集了全国隧道专家。这些“大咖”特意来到川陕界参观米仓山隧道,看什么?
 
  隧道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米仓山隧道长13.8公里,连接川陕两省,在全国已经建成运营的高速公路隧道中,长度居西南第一、全国第二。该隧道的建成,改变了经巴中北上出川路难行的历史,变翻越米仓山为穿越米仓山,车程从至少2小时缩短为10多分钟。
 
  米仓山地质结构复杂,隧道施工难度大。“米仓山隧道不仅长度长,且地质复杂,工程建设面临瓦斯、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隧道涌突水、高地温地质灾害、高地应力环境下的硬岩岩爆、深大竖井施工等难点。”四川巴陕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雄华说,为了打通米仓山隧道,建设探索应用了较多的机械化施工方式,创新采用了隧道岩爆柔性防护网系统、隧道喷膜防水等新工艺、小发明;还借鉴煤矿施工常用的竖井方式,建设了一座460米的深大竖井,以解决超特长隧道的通风问题。“建设共获得20余项国家级专利。”
 
  做法已得到推广和应用
 
  事实上,前一天“论道”的科技论坛上就开设了“米仓山专场”,四川省公路学会隧道专业委员2019学术年会以米仓山为“主角”,从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冯守中教授参观米仓山隧道后表示,米仓山隧道从设计创新、地质预报、隧道通风、关键技术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们就米仓山隧道建设的重大成果进行探讨、交流、总结和提炼,再到实地观摩探访,就是希望在米仓山获得的宝贵经验,能够在公路隧道今后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四川公路设计院公司米仓山隧道设计项目负责人唐协介绍,米仓山隧道设计有4大创新,现都已得到推广和应用。比如深大竖井的建井新法,被借鉴到南大梁隧道、攀大高速、白马高速建设中;硫化氢有毒气体的分级防护体系,填补了国家设计规范这一空白;在米仓山隧道设计的洞内交通转换带,系全国第一次提出,其设计思路是将长隧变短,便于后期运营管理,在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等长隧中也得以运用。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隧道工程师张震说,米仓山隧道建设中的创新性做法,值得每一个工程师学习,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隧道工程。
 
  中国第一座高速公路隧道、第一座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都诞生在四川。记者了解到,继雅西高速泥巴山隧道、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巴陕高速米仓山隧道后,四川还有7座10公里以上超特长高速公路隧道在建和拟建。
 
  四川省公路学会隧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国进说,随着高速公路向山区、民族地区延伸,隧道长度越来越长、埋深越来越深,勘察、设计、建设难度越来越大。“今后可能出现100公里以上的隧道群。”他表示,除了建成以外,高速公路的交通转换也是考虑的重点,甚至可能会出现隧道内立交。
 
专家学者探访米仓山隧道
 
  管理模式亮点纷呈
 
  据了解,巴陕高速运营一年以来,日均断面车流量达到2.3—2.5万辆,而米仓山隧道日均断面车流量达到6000—7000辆,车流量的快速增长虽然超出预期,但一直处于安全运营状态,而跨省隧道后期运营还面临着多部门、跨省的联动工作难题。同时,因地处米仓山脉,每到秋冬季,米仓山隧道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隧道陕西端的气温很低,时常发生路面结冰现象,对于车辆行驶是一个安全隐患。
 
  对于这些问题,四川巴陕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雄华表示,“我们每天早晨都会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两次巡逻,一旦发现路面结冰,要及时处理,甚至实施交通管制,同时隧道内也设有情报板,提示过往车辆注意冰雪路面,减速行驶。”周雄华说,对于隧道后期运营,最重要的是安全,隧道内不能堵车,车辆不能滞留,要流动起来。同时,米仓山隧道整个设计被分为三段,并且用于互通的交通转换带被设计为双车道,不再是常规的单车道,一旦某一段出现交通事故,或者需要封闭施工,便可以分段进行,合理进行交通组织,最大限度降低对隧道正常行车带来的影响。
 
  周雄华介绍,在高速交通执法、高速交警、地方政府的联动中,主动加强川陕两地携手,建立起协商联动机制,出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专家表示,米仓山隧道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后期运营,体现出的特色亮点值得借鉴和推广。(杨继波)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