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晏阳初故里文化名片 助推巴中乡村振兴发展

来源: 巴中日报  时间: 2018-10-18 09:21:36

  近年来,晏阳初文化在巴中竞相开绽,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大道、晏阳初文化墙、晏阳初讲堂等早已融入巴城,走进了百姓心中。

  巴中,作为晏阳初故里,是四川省委明确支持建设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巴中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决策部署,按照“走在川陕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前列”的目标定位,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的巴中模式。

  回望历史,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逾百年的探索积累,广泛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当时一批著名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他们在乡村基层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努力推动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在内的资源“回流”乡村,晏阳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晏阳初作为“有识之士”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有代表性地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积极效果。

  创办平民教育 开展一场“除文盲、做新民”运动

  晏阳初曾先后在国内的西学堂和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求学,但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成为晏阳初一生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的思想原动力。

  1920年,晏阳初满怀推行平民教育的决心回国。当时,大小军阀攻伐不已,民生困苦,各种关于革命的理论蓬勃兴起,对于晏阳初的教育理念,很少有人感兴趣。晏阳初抱定素志,从零开始,筚路蓝缕,认真着手去做。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晏阳初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民的教育,平教会设立了乡村教育部,经历了两年的实地调查,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1926年晏阳初与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翟城村,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1929年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全力以赴地在这里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

  在定县实验中,晏阳初逐渐形成了乡村改造的整体思路,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于是,一场“除文盲、做新民”的运动全面展开。他们通过社会实践,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

  1943年,他与爱因斯坦等人一道被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1955年10月,美国《展望》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将晏阳初列为当代世界100位最主要人物之一,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2017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对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目前,晏阳初博士的学术思想、信仰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已在菲律宾、印度、泰国、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加纳等国家广泛推广。他的平民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又一贡献。

  开办晏阳初讲堂 四大主题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巴中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先生的故里。巴州区突出载体培育,村村建“晏阳初讲堂”,着力讲好巴中故事。

  日前,在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座座新居整齐亮丽,连片产业长势喜人。顺着水泥路村道,来到长滩河村“晏阳初讲堂”,明亮的房屋里挤满了村民,大家专心致志地听台上老师讲课。

  “讲座时长两个小时,一是晏阳初的侄孙晏鸿国老师讲解晏阳初的事迹及治贫治愚思想;二是农业技术人员讲解种植养殖技术;三是村里的道德模范讲身边的道德故事,弘扬社会好风气。”长滩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晏阳初是巴中人,建立讲堂的目的不仅让老百姓知道晏阳初,更重要的是传播他在乡村实验中留下的平民教育思想。”巴州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巴州区114个“晏阳初讲堂”突出“四治”主题,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守法纪、明事理、促脱贫、懂感恩”等内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评选、教育活动,培养和发扬农民“四力”,即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决胜脱贫攻坚。

  “晏阳初讲堂”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平台。为此,“晏阳初讲堂”以文艺教育治“愚”为主题,普及生产生活法律法规,讲解惠民政策和暖心故事,用自编自导自讲自演的“土话俗语”讲兴家立业、创业故事,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来。以生计教育治“贫”为主题,宣讲产村相融理念、宣传惠农政策、宣讲农村实用技术,转变传统生产观念,做新型现代农民。以卫生教育治“弱”为主题,整治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改善家庭环境卫生,结合送医、送文化、送科技等活动,摒弃陈规陋习,改变落后、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以公民教育治“私”为主题,开展“星级文明户”“孝星”“好媳妇”“致富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讲感恩向善美德、崇德尚礼的故事,培育文明乡风。

  “晏阳初讲堂”不仅是一个讲堂,更是传播知识文化的平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深挖文化内涵 打造“晏阳初故里”文化名片

  如何将晏阳初文化元素与巴中深层次的有机融合?近年来,巴州区以打造“晏阳初故里”文化新名片、新品牌为主线,充分挖掘整合晏阳初文化资源,把晏阳初文化元素植入与巴河三江景区策划及概念性总体规划有机融合。

  巴人广场上的晏阳初文化墙是巴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上面,记者看到有“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几个大字,还写着晏阳初的简介和他所创造的“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大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平民教育思想。“文化墙是去年修建好的,巴人广场人流量大,是宣传晏阳初文化、思想的好地方。”巴州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晏阳初故里”文化名片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非得下一番苦工夫。记者了解到,巴州区重点打造的“晏阳初故里”景区以草坝街、巴州四小、小街子、三江水乡为主轴,以晏阳初故居和晏阳初博物馆为核心,历经20余年发展和积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走进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里面陈列着晏阳初的生平照片、手迹、书籍等各类资料。据悉,展览馆展出晏阳初史迹文物及各类资料2461件,文献资料、音像制品500余件(册),文字资料2000余万字。其中有晏阳初遗物、手迹、笔记、原版照片及名人题词、书画等珍贵物品。目前,晏阳初博物馆是全国范围内宣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运动理论中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据了解,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大道等是巴州区目前的“晏阳初故里”城市地标。打造好“晏阳初故里”城市地标,关系到晏阳初文化的延续、传播。巴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谢建华认为,要以建设晏阳初学术研讨会永久性会址为目标,实施晏阳初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晏阳初博物馆陈列布展,打造集中展示“晏阳初故里”形象的城市地标性建筑群,将晏阳初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着力让“晏阳初故里”“名人文化”抬头可见、触手可及;逐步建成晏阳初学术研调、晏阳初文化艺术长廊、晏阳初文化广场、晏阳初街道、晏阳初学校等地标性文化工程,对晏阳初的生平事迹及平民教育思想进行宣传,有效增强晏阳初名人文化影响力。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巴中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动阐释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新时代内涵,不断扩大晏阳初先生乡村运动试验成果,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郑钧太)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