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蛏干:40年前糊口,40年后尝鲜

来源: 中国文明网  时间: 2018-09-18 08:59:21

  夏季,是一个漫长的季节,也是海味丰收的季节。改革开放40年,什么都在变,不变的是农忙的节气和家乡的味道。“我家40年”的故事,从一袋袋蛏干开始说起……

  讲述人:孙秀芳,女,51岁,家庭主妇。 

  记录人:林倩霞,女,26岁,辅警,讲述人之女。 

 

生蛏干成品。图片由讲述人提供。 

  我出生在海边的一个叫“赶海1号”的小村庄。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靠海而生,他们利用伟大的智慧,获取着大自然的馈赠。我们村盛产缢蛏(海产贝类,肉可食),烹煮缢蛏的方式也是最简单的家常做法:将新鲜的缢蛏洗净后,放入清水中煮沸即食用。因为缢蛏是季节性海产品,为一年四季都可食用,我们将新鲜的缢蛏制作成蛏干,煮面、烧菜时都加上一些,既味道鲜美,又含丰富的蛋白质,老少咸宜。

 

村民结伴在滩涂里挖缢蛏——“讨小海”。图片由讲述人提供。 

  也正是这小小的缢蛏,在几十年前几乎养活了我们全村人。我是家中长女,从7岁起,便跟随父母出海挖缢蛏,我们俗称“讨小海”。每当夏季来临,海水退离海岸数百里,天海之间,滩涂连连。天蒙蒙亮时,我便和村民们来到滩涂,结伴挖缢蛏。万顷滩涂上,蛏目如繁星点布,翻开软泥,随处可见肥美的缢蛏。直至天大亮,太阳将滩涂照得闪闪发光时,我们挑着一担担缢蛏,回到自己家中,等待着午后开始第二次“讨小海”。

  两次间隔,我们也没有休息,而是将缢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低廉的价格卖给采购商,另一部分则是用清澈的山泉洗净,制成蛏干、蛏露。因为蛏干、蛏露的售价比新鲜缢蛏昂贵。像现在,一斤新鲜的缢蛏大概15元,而煮熟的缢蛏制成的蛏干每斤可卖到100元,生的缢蛏制成蛏干更是可卖到每斤280元。虽然那时缢蛏的价格不如现在,但每家每户都能有不错的收入,这也是全家人生计的倚靠。

  在夏季农忙时节,随处可见村民们有说有笑围坐在一起制作蛏干。我从记事起就和大人们一起制作蛏干,时而馋嘴偷吃两个,便乐上许久。

  1989年,我22岁,经媒人介绍,嫁到村里一户工人家庭,我的公公和丈夫都是城里制冰工厂的工人。在那个年代,工人是一份很自豪的职业,在同村人羡慕的目光中,我跟随丈夫来到了城里定居。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了,村里的年轻人陆续离开了村子,或进城务工,或出国谋生。“讨小海”的规模从以前全村总动员,减少到寥寥数十人。虽离乡在外,家乡的缢蛏始终牵绊着我。每年夏至,餐桌上总少不了缢蛏,但别处的缢蛏总觉得没有老家的美味。远走海外的亲戚也总托我寄去蛏干。对于“赶海1号”的村民来说,游子回到家乡,第一口要吃就是这蛏干,因为这才是他们心中的家乡味。

 

小朋友们提着锄头准备加入到“讨小海”的行列中。图片由讲述人提供。 

  2008年,村里开始发展旅游业,“赶海1号”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讨小海”更是成为富有海边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无数的城里人慕名而来。我退休以后,回到老家,和老乡一起经营了一家农家乐,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蛏干也成为最受欢迎的东西。

  一晃29年过去了,小小的海边村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家蛏干的味道却从来没有变过。嚼一口蛏干,唇齿留香,就像我们的日子,越嚼越有滋味。

  【记录人的话】 

  改革开放40年,“赶海1号”经历了岁月洗礼。落后的海边小村子,从石头房变成了小楼房。回乡的路,从漫长的水路变成了便利的柏油路。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但印象中妈妈的“讨小海”情节从来没断过。每逢夏季,妈妈必定回乡参与农忙。尽管家里早已不靠缢蛏养活,但妈妈总是乐于老家的农忙,更是认真地收存起一袋袋蛏干。在她看来,这样生活才算有味、富足。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