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强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

来源: 巴中日报  时间: 2020-01-10 10:59:29
化成镇蟒螳坝村幼儿园
 
  “这几年不仅新建了教学楼,维修了旧房子,微机室、音乐室、实验室、美术室一应俱全。”通江县铁厂乡小学的家长们纷纷表示,现在孩子上学条件好了,也有了专业课老师,再也不用操心把孩子送到外地或是特长班。铁厂乡小学的变化,得益于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标准化保基本、信息化促均衡、强师资提质量、推改革增活力”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全市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城乡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得起”“上好学”的梦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学路上(资料图)

  构建三大体系破解

  “城市热、农村冷”
 
  ■“全方位”组织保障体系
 
  ■“可落地”政策保障体系
 
  ■“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
 
  窗明几净的教室、平整的操场、多媒体教室……在巴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优质学校比比皆是。除了硬件强,乡村教师也开始“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而这一切,离不开全方位、可落地、多元化的保障体系。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构建“全方位”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不定期研究教育,市人大、市政协经常视察教育以及市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联系学校的制度。建立并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区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综合目标考核。
 
  构建“可落地”政策保障体系。出台《关于统筹城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和刚性举措。出台《巴中市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专项改革实施方案》《巴中市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明确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
 
  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市财政预算1000万元设立教师扶助奖励基金,各区县财政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2340万元。通过PPP模式融资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48亿元投资教育,为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黄家沟实验小学举行学生艺术作品展
 
  实施四大行动

  破解“城市挤、农村空”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行动
 
  ■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行动
 
  ■薄弱学校改造行动
 
  ■入学机会均等行动
 
  “以前,家长想把孩子往城里送,造成城市学校‘挤’,农村城市‘空’。这几年农村校舍改善了,师资力量强了,还有不少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学生。”平昌县佛头山小学教师蒲蓉芳感慨,以前一个班级的语文、英语、科学、音乐等课程全是她一人在教,可对她来说语文才是本专业,其余课程都是半路出家。“比起专业的科任老师,教学效果肯定有差距。”
 
  前两年,学校建设了直录播教室,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迎刃而解。
 
  像佛头山小学一样,我市通过实施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行动,编制《巴中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巴中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根据就近入学需求恢复村小(教学点)36个,优化撤并校点48个,新建(改扩建)学校230所。统筹巴中新老城区教育资源配置,结合普通高考改革,启动实施老城区公办高中学校外迁工程,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发展需要。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行动。新(改、扩)建校舍220万平方米;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建成“巴山新居”学校138所。制定《巴中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消除规划》,重点解决优质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结构性“大班额”问题。在零增量的基础上,按照逐年化解原则,到2020年底,小学、初中班额均控制在50人、55人以内。
 
  实施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行动。建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并对乡村学校倾斜。大力实施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中小学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全市累计定向培养省属公费师范生1490名。每年选派80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带教,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组织110支“名师支教队”定期深入农村薄弱学校送教,惠及150所中小学校、30万师生。率先在村小教师中落实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专项补助政策,建设教师周转宿舍1.1万套。
 
  实施入学机会均等行动。
 
  ——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采取单校划片、多校划片和对口招生等举措,确保教育资源均衡。
 
  ——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按省、市示范普通高中招生计划52%的比例均衡下达到区域内每所初中学校,优质普通高中单列3%的招生计划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额享受国家资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
 
  ——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成“留守学生之家”600个,近8000名教师志愿担任“代理家长”,市、县、乡三级政府每年分别按照500万元、200万元、3万元的标准落实专项经费。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每个区县创办1所特教学校,农村义务教育残疾学生“营养餐”按不低于健全学生标准的2倍执行,对在校残疾学生按每人每月100元给予生活补助,全市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5%。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水宁寺镇枇杷村村小
 
  推动四大计划

  破解“城市优、农村弱”
 
  ■优质教育资源扩充计划
 
  ■乡村师资水平提升计划
 
  ■“互联网+教育”建设计划
 
  ■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计划
 
  面对“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时代课题,我市积极推行优质教育资源扩充计划。坚持“以城带乡、以优带薄”思路,实行“1+N”发展模式,采取对口帮扶、领办支持、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推进“区域学校共同体”建设。全市120所城乡学校结成“连理”,组建巴中中学、巴师附小等教育集团。大力推进教育开放合作,与川师大、西华师大、西南大学共建实验学校,与浙江丽水、湖北黄冈、成都等5个教育发达地区开展战略合作,40余所学校结对发展。
 
  推行乡村师资水平提升计划。建立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积极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及远程非学历培训,累计培训教师24万余人次。2018年,成立首批15个“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成员1000余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师德与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干部选聘等挂钩,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120余名教师受国家、省表彰。
 
  推行“互联网+教育”建设计划。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均实现10M以上“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优质资源班班通”8300余间、云计算机教室680余间,村小(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30余所城乡学校实现远程网络同步教学,近200个网络班1万余名学生与成都四、七、九中等名校同步接受优质教育。
 
  推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一校一章程”格局。实行每5年对全市中小学校实施一轮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何欢 夏雨)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