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综述

来源: 巴中日报  时间: 2018-07-03 23:14:44

巴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综述

  5月21日,在四川深山农业科技公司加工厂内,一辆满载30吨通江魔芋低热面方便食品的集装箱运输车装箱完毕,运输目的地是澳大利亚悉尼,“通江造”产品正式出口海外市场。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通江首家自营出口企业,主要从事魔芋种植、加工、研发和销售。公司负责人坦言,以前没有精深加工生产线,产品出口的事想都不敢想。今年4月,公司投资建设的魔芋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年加工魔芋8000余吨,产品主要销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出口额达300万美元以上。

  精深加工使得产品附加值提升,海外市场也有了巴中农产品的一席之地,这代表着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绿色资源欠开发区域的巴中,孕育着无限的农业发展活力。

  调整结构挖掘潜力,深化改革盘活资产、集聚生产要素、培育新型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创优地方品牌提升竞争力……近年来,我市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吹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

  A稳粮增收调结构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要求,以“产品生态化”为取向,我市立足特色品质,发挥品种优势,推行粮经饲复合、种养加循环、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备的绿色有机生态食品生产供应链。

  我市坚持以养带种,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和南江黄羊、空山黄牛、青峪黑猪“两黄一黑”生态养殖业,推行“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模式,平昌、南江、通江、恩阳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示范县、重点县,通江、南江、平昌被列为全省千亿川茶产业重点县,南江被列入全国首批种养循环整县推进示范县和全国绿色畜牧业试点县。平昌、巴州区被列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位于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的巴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有着开阔的园区广场,平整的道路横贯园区,一排排智能化温控大棚有序排列着,优质水果、标准化有机蔬菜长势正旺。坚持三产互动,规模发展产业园区,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117个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加工特色农产品产值达78.6亿元。平昌县三十二梁现代茶业科技园列入全省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今年“五一”假期,巴中城乡的古镇老街、湖滨水畔、田园农庄到处洋溢着游客的欢声笑语。这是我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康养度假产业,推进“三区同建”的成果体现。目前,全市建成巴州巾字村、恩阳罐子沟村等农业主题公园12家,发展“农家乐”1900家,接待游客391.6万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35.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4.2万人、人均增收740元。此外,成功举办“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南江黄羊(成都)美食文化节、平昌荷花节等大小农旅节会,开发乡村旅游产品190个。平昌县被列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如今,平昌县驷马镇的黑土豆、何大妈豆瓣等土特产以及手工制品卖到了网上,销量一直很火。驷马镇农村淘宝合伙人王导说:“多亏有了农村淘宝这个平台,农副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链接市场与生产两端的作用,创新电子商务+订单农业、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品牌打造、创业就业等“1+N”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倒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点)55个,依托“巴食巴适”优势农产品品牌资源,建立巴中农特产品电商平台,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体系,2016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达到170亿元。

  B深化改革创新 激发农村发展动能

  聚焦经营资本化,我市出台了农村产权“八权一股”改革方案,率先整市推进农村农业综合改革,整合增减挂钩、农用地整理、地灾避险搬迁三类国土资源项目,建立健全资源补偿机制,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特色产权融资等模式,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2015年9月,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成为全省第三个整体完成的市州,逐步实现土地权属清楚。全市探索建立了农村产权评估、农地收储、产权流转交易“三大中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63个,流转耕地80.5万亩、林地105万亩,亩均土地流转增收453元。土地生产要素得以集聚。

  为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按照“集体所有、民主决策、公开公正、因地制宜、规范操作”的改革原则,市政府出台了《巴中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确定了10个乡镇开展试点,创新农村集体产权资产清晰化、资产权证化、资产整合化、资产市场化、治理法人化、管理制度化“六化”管理模式,探索总结的地、人、林、房、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机制在全省推广,试点乡镇农村集体经济人均实现收入11.76元。

  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通过引入业主,充分利用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村集体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成立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创新“五股”收益模式,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我市还积极培育新型主体带动,坚持招商引资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两手抓”,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意见》,市政协制定了《开展“一创二引三帮”活动实施方案》,全市设立了农业担保基金、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创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十大基金,建立“一个平台五大机制”(即:市、县、乡三级产权交易平台,抵押融资评估、抵押贷款登记、风险防控管理、贫困户贷款贴息、不良贷款抵押处置机制),创新办理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书、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林地流转经营权证共1000多本,抵押融资贷款达22.9亿元,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63家,带动发展专合社3000多个、家庭农场365家、专业大户3500多户。

  C强化科技保障 增添现代农业动力

  2011年以来,通江县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聘来高科技人才20多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全力打造从饲料种植——原种保护——仔猪扩繁——有机放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的闭合式全产业链。公司总经理张育贤认为:“通过科技手段充分保障巴山土猪的品质,实现了把青峪猪卖到人民大会堂的梦想。”

  我市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狠抓科技提升、推广、融合应用,强化科技支撑、服务、示范能力建设,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化与省农业厅、中茶所、省农科院、西南大学、川农大合作,市、县(区)围绕茶叶、银耳、马铃薯、黄羊建立研究所5个,鼓励支持南江黄羊食品有限公司、环永农业食品公司、巴山生态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科企合作、联合攻关,创建农科教、产学研示范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启动“1+6”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引领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专家到户、科技到田。

  恩阳区探索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直接建到产业园区,农技人员直接到产地服务,准出产品直接在产地检测,问题产品直接在源头处理,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我市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配备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人员及设备配置;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农机、信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农资采购、金融保险和农产品保鲜储运等综合服务,构建区域有一个综合服务组织、乡有一支服务队伍、村有一名技术人员的科技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激励办法,鼓励市内涉农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兼薪创业,目前全市近200人申请创业。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以大学生、复员兵、工商企业主、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六良配套”,每个村选择5-10个科技示范户,年均培育职业农民5000人,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同步跟进,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

  D创优区域品牌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日前在成都举行,我市12个茶叶产品荣获本次“茶博会”名优茶评比金奖,获奖数名列全省市州前茅。借力“茶博会”,我市集中宣传推介了“巴中云顶”区域公用品牌和“高山、生态、富硒”茶叶品质。展会期间,我市茶叶“香高、味醇、耐冲泡”的独特品质备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着眼巴中农产品生态、有机、富硒特质,我市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强力推进品牌创建和产品营销。为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制定了通江银耳、巴中云顶茶、猪、牛、羊、禽等23个生产技术规程,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414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成功创建全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通江县、平昌县成功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江县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单位。

  我市还建立政府、协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重点打造了“巴食巴适”“巴中云顶”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适”营运体系基本形成,“巴中云顶”红茶获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茶博会金奖,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被评为“有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青峪猪获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巴中柞蚕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云顶红茶、云顶绿茶、空山马铃薯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为快速提升品牌价值,设立了“淘宝巴中馆”、秦巴农产品网上交易中心,每年组织“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品牌企业参加农交会、茶博会等知名展会10余次,“巴食巴适”品牌综合效益市值达8.5亿人民币,全市农产品营销企业进入品牌营销达45%,生产、加工、营销企业经济效益年均提升12%以上;通江银耳、南江黄羊全国农业品牌价值评估分别达35亿元、32亿元。“巴”字号农产品综合效益和竞争实力日趋强劲。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如今,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阔步前行。

  供给侧改革故事:

  应对市场风险,通过借技术、资金逆转,创新发展稻鱼共生养殖——

  看养鱼达人习洪如何突破困境

  本报记者 赵尉伶

  6月11日,在南江县傅家乡,习洪正忙着为当地群众免费往稻田里投放鱼苗。习洪去年试搞稻鱼共生种养获得成功。“一亩稻田养生态鱼比传统仅种水稻多收入3000多块,去年稻田养鱼300多亩,仅稻田养鱼收入就突破了百万。今年规模已经扩大到600亩。”习洪说。

  创业至今10多年时间,习洪已是名符其实的“养鱼达人”,但他却说自己是一步步咬牙坚持过来的。

  2006年以前,习洪只是小规模养殖,试着干。2006年,他通过承包鱼塘、流转土地发展300亩成鱼养殖。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8月,洪水漫坝,鱼全被冲跑,前期投入被一洗而空,几十万元投入也全部打了水漂。2011年,又一次不幸降临。“2011年8月23日,这是我一辈子都记得的日子。”习洪介绍,由于上游养殖场猪粪污染,造成30多万斤成鱼全部死亡,当时请了10多人,用了6个船整整打捞了4天,才把死鱼全部打捞完,并租用挖机,购买一万多元的石灰,含着眼泪对全部死鱼进行深埋。但他没有退缩,又借钱投入,后来还是失败了,先后亏损100多万元。

  重重打击后,习洪总结了失败经验:应对市场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技术、缺资金。

  转机出现在2011年底,南江县水产渔政局了解到情况后,派出水产技术人员对他进行驻点帮助,并对周边污染源进行整治;信用社给予他贷款支持。

  2012年春天,南江县水产渔政局送去资金和技术,并确定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从成品鱼养殖转变为培养多品种鱼苗,从“四大家鱼”养殖转变为观赏鱼养殖,从论斤卖转变为论尾卖,从普通养殖转变为特色养殖,这样资金周转快。习洪坚定了信心,“我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

  “巴中鱼苗市场一直很俏,仅南江县内市场我们就不用愁销路了。”心里有了底气,习洪扩大了养殖规模,实现了收入稳定。

  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习洪带头成立了傅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吸纳61户贫困户248人。“合作社将村民手中的撂荒田地流转过来,统一种植、养殖,聘请村民在合作社常年务工,并签订合作订单,实行统种统销,保证村民持续增收。”习洪介绍,合作社以群众入股分红及“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稻鱼共生”养殖,实行种子和鱼苗的统一发放,统一种养技术,统一销售,实现了水产产业发展壮大、农民脱贫增收的“双赢”目标。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